找到相关内容1057篇,用时7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能心性思想的特征:自心本体与“三无之旨

    其运用。它对一切修为,统统冠以“无相的限定词,如“无相、“无相忏悔、“无相三皈依、“无相偈等等,都是它的具体化。特别是其“无相更是《坛经》的一大特色。“无相全称为“无相心地,“心地即自性、佛性。《坛经》中两次引《菩提戒经》所言“本源自性清净【诸本《坛经》均将“字误写为“我。此据扬曾文先生考证。】。据杨曾文先生研究,慧能的无相与《菩提戒经》所言之“佛性、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50153440.html
  • 慧能无相戒法及其在南宗禅法的意义

    内容提要:《坛经》是慧能的主要思想资料,这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致看法。《坛经》的主要内容是说“顿悟禅法和授“无相,这二者在慧能禅法中是相辅相承的,顿教禅法是授“无相的理论依据,而授“无相是顿悟禅法的实践展开。无相戒助成了中土佛教戒律“纳戒于心的大乘戒法特色,冲破一切外在的束缚,寻求自悟自修、自在解脱的人生境界,标志着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走向。  关键词:慧能 无相 自性是...

    若 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2144444.html
  • 白衣不得闻律

      “出家律典包括“比丘、比丘尼、“沙弥、沙弥尼戒、“式叉摩那等,历来就有在家众适不适合阅读律藏的争论。如今印刷业发达、流通便利,一般人不易接触到的律藏也很容易请购到了。故针对在家众阅律问题浅说如下:  一、白衣不得闻律  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》:“比丘经典总有三藏。在家俗侣得闻二藏,谓论及经。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,俗不合闻。本疏行踪记》(引十住毗婆沙论)云:“三藏为言,律藏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3141160.html
  • 三聚净戒

    》所举的不亲近国王、王子、外道、梵志、凶戏、相扑等十项“不亲近处,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,但尚没有菩萨的名称。《涅槃经·师子吼品》开始把戒律分为声闻和菩萨。它说: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名为菩萨,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的名为声闻。这只是从志愿和行果的浅深而区别声闻和菩萨而已。又《涅槃经·圣行品》列举“息世讥嫌戒如不作贩卖轻称小斗欺诳于人,因他形势取人财物,害心系缚...

    林子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3241161.html
  • 罗喉寺管家素那达尔吉

    从此.他在维一和尚的指导下.学习文化.读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论语》、《明贤集》和佛教经典.接受佛教的启蒙教育。18岁时.从五郎庙夏日勒蒙巴喇嘛受菩萨.法名叫素那达尔吉。“菩萨别称“具足戒、“大、“大乘.是佛教对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.比沙弥、沙弥尼所受“十戒,戒品具足。从此.他就以为师.精进修行.断恶修善.自利利他。  1916年冬至1947年春.五台山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...

    南 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1866799.html
  • 重庆华岩寺于每月末传授"八关斋戒"

    特点,所以制定在家人的出家,即八关斋戒。当然,出家人为使自己的戒行真正做到清净,也应该受持。“八指八条戒律,即“八戒。“有止恶防非的作用,是法身慧命的“护身符。“斋指不非时食,即过午不食。... 重庆佛教在线 华岩寺弘法信息部报道 2006年12月30日上午,重庆华岩寺在禅堂举行八关斋戒传授仪式.这是华岩寺为了利益在家弟子的学修,高举"以为师"的正信佛教理念而开展的一系列...

    重庆华岩寺

    |重庆华岩寺|八关斋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12/1541467262.html
  • 素食店经营误区(七)

    荤食店抢时间,抢生命,抢众生的慧命,后者的终极目标就是钱“;二,因目的不同,经营手段上前者要“持,换句话说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,赚足应有的回报,不去省不该省的钱(不因小失大),后者的经营手段就是... 曾经写过一系列的文章《经营人应该找怎样的经理人》,目的就是减少盲目性,但这三篇文章可能谈得还过于专业,归结到最后就是投资人要找怎样的人,往往很多人会说:“当然找个能干的人!笔者在这里想建议:...

    毛毛虫

    |素食店经营误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10/09265118545.html
  • 常守五戒 行菩萨道

    来表现我们的希望,才能成就成佛的愿望。仅以空口谈愿,而不以实际的行动来表现,永远都不能满“愿。“信、“愿、“行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。修行的目的是要达到佛陀的境界。因此,“行是很重要的。  “为无上菩提本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又说:“万丈高楼从地起,菩提涅盘为基。“佛灭度後,以为师。佛教徒的本份,可以用两个字来代表,那就是“持。  一般人对持总会有些顾虑或忌讳,认为要皈依佛教...

    不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1445496.html
  • 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

    可塑性、可转变性,即最易于提升,也最易于沉沦,佛教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提升人格,并进一步把人格升华为最高层次的神格。   佛教哲学的方法论是“、“定、“慧三学,此为现实最高理想必须修习的三种基本学问。是止恶行善,定是止息念虑,慧是正确思维。佛教主张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。,是在行为上修持佛教道德规范,这是全部修习的起点、前提,定与慧的实质是破除妄念,以求心意清净,也就是修持主体在心态与思维上的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5257084.html
  • 从孝道看人类文化的共性

    中华民族重人伦、讲孝道之文化特征。儒家把“孝看成是一切伦理道德之总纲。正如《论语》云:“百善孝为先。孝道伦理因而成为五千年来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石。  佛教传入中国后,与中国固有的孝道文化相结合,不仅把孝当作持之先决条件,主张“孝名为,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孝道观,把儒家所主张的对父母现世之顺从转变成对父母三世之报恩。于是出现了以报恩为主题的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》和《盂兰盆经》,进而演变成“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2574697.html